車禍.jpg  

因為鋒面關係,這幾天北部地區不斷下雨,下雨天行車,除了時常聽到的「天雨路滑、小心行駛、增長車距」...等警語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必須了解,否則肯定讓駕駛人措手不及─那就是『水漂現象』,此現象最早是1963年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在研究飛機降落積水跑道為何會發生失控打滑時所發現的,又稱為輪胎浮昇或水浮現象,在日本則稱為水膜現象。 

當車輛行經積水地區時,由於某些因素導致輪胎與地面之間形成水膜,使得輪胎無法完全接觸地面,車輛因而發生打滑、失控的現象,這種現象時常發生在雨天的高速路段,例如民國97年中山高南下127公里頭屋路段發生12車連環撞的交通事故,即起因於小貨車通過積水地區時未適當減速,以致失控打滑彈撞護欄而造成後方未保持安全距離的12輛車連環追撞。  

水漂.jpg  

水漂是如何發生的?

如上圖所示:當車速較低時,車輛輪胎與路面能保持完全接觸,駕駛人尚能有效控制車輛;而高速行駛的車輛,水會成楔狀侵入輪胎接觸地面的前端,速度愈高、侵入的量愈多,最後輪胎將完全離開路面而漂浮在水面上滑行,以致於方向盤與煞車完全失去做作用而無法控制車輛,這種情況就叫做水漂現象。當駕車行駛於濕滑路面,如果不能從後視鏡分辨輪胎駛過路面之軌跡,那就表示已發生水漂。

影響水漂現象發生與否的主要因素

1、積水深度:只要其他條件達成,積水的厚度達0.25公分以上時水漂即可能發生,駕駛人不可不慎。

2、積水黏稠度:路面的積水中若含有油污或灰塵,其黏稠度高時,車輛較容易發生水漂現象。

3、行駛車速:水漂之形成必須靠車輪與路面積水的相對速度,此相對速度愈快水漂發生機率愈高。小型車行車速度達時速91公里時,就可能會發生水漂,因此車輛行駛中發現路面積水時,最有效避免水漂的方法就是降低車速。

4、車輛總重:車子的重量可以將積水擠壓分散,因此車輛愈重,水漂較不容易發生。

5、輪胎胎壓:胎壓與水漂發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胎壓不足時車輛較容易發生水漂。因此必需依原廠指示維持標準胎壓,而行駛高、快速公路時,應比標準胎壓要多3%~5%。

6、輪胎寬度:輪胎寬度影響輪胎與積水接觸的面積,從而影響水面承受的壓力,因此胎寬較窄的輪胎較不易發生水漂,而胎寬較寬的輪胎較容易發生水漂。

7、胎紋深度:輪胎上胎紋的功用主要在於排水,使輪胎能切水前進,避免發生水漂、滑溜,因此胎紋深度不足的輪胎較容易發生滑溜。我國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即明文規定汽車胎紋深度不得低於1.6釐米;機車也不可低於1釐米。

8、胎紋設計:橫向胎紋的功用是將路面積水往輪胎二側排出,使輪胎能接觸真正的地面、獲得抓地力。縱向的胎紋,那則是用來增加輪胎前行的循跡性。因此,胎紋設計良好與否攸關行車安全,不可不慎。此外,胎紋助於熱交換的進行,使輪胎在高速行駛時,能充足的散熱,避免溫度過高而爆胎。

水漂發生的方式主要有三種

1、動態水漂:這是典型的水漂作用,是指輪胎完全被路面積水舉起的狀況。當路面積水達0.25公分以上,而車速達水漂臨界速度時此種水漂就可能發生。

2、黏稠水漂:車輛行駛於含有油污或灰塵的平坦潮濕路面,即使未達水漂臨界速度,輪胎雖未被舉離路面,但兩者間隔著一層參雜著油污或灰塵的極薄水膜,也會發生滑溜的狀況。因此初雨時分,路面積水雖然極薄,但因沉積的油污或灰塵尚未被沖刷乾淨,顯得特別濕滑,行車更應小心減速慢行。

3、蒸汽水漂:如果駕駛人在潮濕路面緊急煞車而鎖死車輪,輪胎的胎紋會因高熱使得胎膠變得黏軟而包覆著水份,當水汽化成蒸汽,其壓力會將輪胎舉離路面,此即為蒸汽水漂。

如何避免發生水漂?

1、行駛前應確實檢查車輛

(1)檢查燈光、雨刷及雨刷水,確保駕駛人能充分獲得的視線。

(2)檢查輪胎,確定胎壓充足。

(3)檢查剎車系統,確定其正常運作。

2、行駛中應注意事項

(1)當視線不清楚時應打開頭燈以便清楚辨識路面狀況。

(2)在濕滑路面應減速慢行,勿突然減速或急轉,並較正常天候保持2倍的安全跟車距離。

(3)穿越積水區應特別注意減速並預期可能發生水漂,做好應變的措施。

(4)盡量避讓他車,注意對向來車可能濺起水花,因此應與它保持較大空間。

(5)注意側風,它可能在水漂發生時使車輛偏離車道或打轉。

(6)行駛於平坦路面更容易發生水漂現象。

水漂發生時的應變措施

行車中一旦發現有水漂現象時,駕駛人該如何處置呢?以下提供正確的車輛操控方法作為參考。

1、首先應立即放開油門。

2、抓緊方向盤,保持車輛向正前方行駛,不得轉動方向盤。

3、切勿踩剎車減速,應讓車輛自然減速直至恢復控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樹林大同駕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